专题 | 真空胎的优势

   2015-10-14 17:36

1.jpg
Tubeless的优势


开口胎系统是对管胎高昂成本的妥协,与管胎系统不同,内胎并非被完全包裹于外胎之中,而是“夹在”外胎和轮框中间。由于外胎和轮框边缘并不是完全平滑连接,因此事实上内胎不能完全贴合于轮框和外胎构成的空间。相当于在承载重量的空气与接触路面的轮胎之间多了一层“膜”,这层膜会让车轮的反应僵化——并且衍生出车轮受到冲击后“蛇咬”爆胎的风险。

2.jpg
“蛇咬”即是在受到冲击时,内胎被外胎与轮缘的不平整磕破而造成。通常会同时发生2个破口,状如蛇牙痕迹。通常发生在胎压较低的情况下。

3.jpg
取消内胎,让空气直接充满外胎与轮框之间的所有空间,有利于让空气吸收更多的震动——而不是让震动通过外胎-内胎-轮框的固体介面更多地传导到车身;另外,真空胎系统允许车手使用更低的胎压。这两者共同带给了车手更好的路感。同时,也可彻底杜绝蛇咬爆胎的风险。

4.jpg
蛇咬爆胎是一种“内爆”,那么当车胎面临来自外界的穿刺又会如何?由于普通开口胎系统的外胎与轮框连接并不气密,在内胎被刺破时空气将沿着整个轮圈迅速流失,很短时间内轮胎就会完全失压。想想如果在下坡中突然爆胎会发生什么事!空气在几秒内全部跑光,来自路面的剧烈震动完全反馈到车身和人体,极大地增加了失控摔车的风险。而真空胎系统的外胎-轮框界面在安装完成之后是完全气密的,在遭受穿刺的时候仅有穿刺点一处在漏气,并且通常还有自补液在帮忙堵漏,这种情况下,车手会有更多的反应时间来采取安全措施。在许多时候,甚至不需要做出任何处理,自补液就会解决一切问题。

空胎系统甚至还规避了一些管胎系统的问题:部分高端管胎所采用的乳胶内胎在高温下有熔化的风险,如2012年环法的个人计时赛中Tony Martin即遇此困扰;今年环阿曼第五赛段同样由于天气过热出现了车手管胎脱胶的现象。管胎胶也可能因为高热而失效,这可能为车手带来危险,真空胎则完全没有以上担忧。

5.jpg
上所述,Tubeless的优势在于防爆胎的安全性,更高的抓地力,以及比通常开口胎好得多的路感。

菲利普·吉尔伯特(Philippe Gilbert)使用真空胎系统赢下了2008年的Omloop Het Volk——一场1.HC级的石板路古典赛,汤姆·布南(Tom Boonen)、坎切拉拉(Fabian Cancellara)和另外的一些大牌车手都参加了那场比赛。这足以证明真空胎系统的性能完全能够满足最顶尖车手的需要。

Trek旗下的Bontrager已经推出了真空胎改装套组,而Mavic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推出整套的轮组-轮胎套装。上有传统地位根深蒂固的管胎,下有价格低廉的普通开口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公路真空胎系统,仍在蹒跚而坚定地发展。

真空 优势 专题

上一篇:公路真空胎—是利器还是鸡肋?
下一篇:进步与进化——谈近年石头路古典赛的器材

《骑行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至底部链接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了解更多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