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禧玛诺宣布Trail Born基金诞生,旨在帮助增加和维护全球范围内的山地自行车林道项目,以及更多人在林道骑行的可能性。禧玛诺将在未来10年内每年捐赠100万美元,以支持和促进林道建设和维护项目,以及为林道的倡导组织提供行业支持。
谁会想到,这样的好事会这么快落在我们身上。因为官方在基金成立之际就表示Trail Born基金将首先聚焦于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某些特定地区,并将在2025年之前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地区。到2026年,Trail Born旨在对全球山地自行车的骑行世界产生影响,包括亚洲、非洲,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区域。
令人振奋的是,这项原定优先覆盖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特定区域的计划,竟在短期内惠及中国市场。在禧玛诺中国团队的全力推动下,Trail Born基金资助的首条国内林道——被骑友亲切称为"禧玛诺道"的路线,于安徽马鞍山极峰山地车公园正式竣工。8月5日,我们受邀参与项目揭幕仪式,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这条路线由丁再刚及其团队在上半年修建,总长约2km。林道的前半部分依托地形落差优势,修建了较多的梯形包,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会太难,你可以在这里打磨飞包的技术,以及过弯的技巧。通过一个大飞包衔接的林道后半部分海拔落差较小,以比较流畅的弯墙以及压抬包为主,如何通过压抬来获得速度,以及尽量少的刹车来快速通过这些路线则需要更精细的技术操控。
总体来说,这条“禧玛诺道”的难度并不大,刚入门的车友也能体验到山地车骑行的乐趣,而希望技术进阶的车友也能通过前半部的梯形包获得更具挑战性的骑行体验。在这条林道的中段,还可以非常便利地衔接极峰山地车公园的其他几条林道以及练习场,想要修炼大包的飞包技巧,或是甩尾、后空翻等大招,极峰也有丰富的场地提供给更多不同水平的车友。
“禧玛诺道”的建成对于丁再刚及其团队来说,同样是一个里程碑的存在。从2020年初开始推广“山地车篮球场计划”的丁再刚,此前曾游历大半个中国,为很多当地的车友修建骑行路线,但也因为场地的合法性以及维护等问题,使得很多的林道无法存留或得到较好的维护。
一手将富龙山地车公园的林道打造起来的丁再刚及其团队,同样希望将成功的案例复刻到南方。毕竟南北方差异巨大,依托滑雪场而建的山地车公园,拥有良好的土地资源,同时拥有缆车、酒店及商业设施的环境也造就了“冬天滑雪,夏天骑车”的盛况,也让北方的车友拥有更丰富的山地骑行路线,从不断涌现的年轻车手就可见路线的重要性。
不过,这样的模式并无法复刻到南方,但南方的山地车公园同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全年骑车,唯一的问题就是土地使用的合法化问题。极峰山地车公园成立于2023年,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丹阳镇丹东村。山地车公园的运营是此前曾经营农业公司的葛总,也是土生土长的丹阳人,在其他人的引导下逐渐喜欢上山地车运动的他,也希望为家乡做一点事。
通过政府支持的极峰山地车公园,在修建山地车的林道上已经获得了合法的资质,这也与希望将“山地车篮球场”计划推广至更多地方的丁再刚,在理念上不谋而合,也希望通过“免费”修建林道,来让“山地车篮球场”计划在南方拥有一个成功的范本。其实,葛总对于丁再刚的“免费”修建林道的事情其实一直持有怀疑的态度,在商场上打拼多年他也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这样的怀疑一直持续到极峰山地车公园的数条林道及练习场的建成才烟消云散。
为了感谢丁再刚及其团队的付出,极峰山地车公园的其中一条林道也被命名为了“再刚道”,而其也成为了苏皖地区唯一的山地自行车公园。极峰山地车公园自运营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山地车玩家的关注和骑行,逐渐成为了山地车爱好者的又一处山地乐园。为了提升接待能力,闲置的校舍也被改造成了民宿,以接待越来越多的山地车爱好者。
致力于促进山地车运动发展的极峰山地车公园和丁再刚团队,知根知底,这也是Trail Born基金所资助的“禧玛诺道”坐落于此的原因所在。正是这种对于山地骑行文化的执着,使极峰山地车公园成为Trail Born基金在中国布局的战略支点。
作为自行车领域的从业人员,由衷感谢他们的付出与努力。我们的自行车市场需要品牌,但也需要“推手”,才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之路中形成文化,才能有底蕴让这项运动一直发展下去。就如同丁再刚所说的那样:“我希望更多人能参与到路线的修建中来,毕竟我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达成山地车场地像篮球场一样普及的愿景。”他们的坚守,正在为这项运动培育出生生不息的文化土壤。
此次林道落成仪式上,禧玛诺还邀请了上海嘉北郊野公园Park Cycling的运营方——鸿鲸体育,这个上海山地车爱好者的后花园如今也已经成为了集赛事、青少年山地车教学培训等相关业务的基地。禧玛诺也希望为双方搭建起更多沟通的桥梁,实现更多内容的联动。对了,Park Cycling也计划邀请丁再刚及其团队在后续进行林道的修整、改建等工作,我们也期盼更加丰富精彩的场地到来。
编辑:选锦
图片:禧玛诺/潘仲夷/丁再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