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零售价:
Reverb AXS无线升降坐杆:4750元
AXS Rocker无线控制器:1300元(需另购)
自从Rockshox发布最新的Reverb AXS无线升降坐杆以前,我们就一直在等最新这个最新的产品。奈何美国发错了快递,漂洋过海地到了澳大利亚,又辗转来到了中国。
不过,新款设计的Reverb AXS无线升降坐杆确实值得期待,因为它的全新设计结构以及功能。和老款液压驱动的结构不一样,新款升降坐杆借鉴了用于Reverb AXS XPLR的结构设计,采用了Air to Air的气压结构,更加牢固且更易于维护。并且,从外管、内管、活塞、电子模块、座管夹到内部核心结构,所有部件都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均可单独更换。
| 无线控制器可以双向操控,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设计
跟随着Reverb AXS一起推出还有无线控制器,其控制界面的设计也是最新的凹面设计,让你在任何角度都能操控升降坐杆的作动。它最大的一个好处是为食指设计了控制界面,让你在下坡以进攻姿态骑行时,也能通过食指控制升降坐杆。
| 老款的Reverb AXS升降行程范围是100mm到170mm,而新款则覆盖了从100mm到250mm的行程跨度。
| 上下对锁的导轨夹具能够兼容7×7、7×9和7×10mm的规格,这比老款的横向夹具要具有更好的兼容性。
如果拆掉坐杆夹具,你就可以发现在内管的顶部有一个充气孔,30.9mm和31.6mm的最大气压为600psi,而34.9mm管径的最大气压则为335psi。相较于老款,新款坐杆也不再需要设计有油气分离的外部放气阀。
全新的气压结构也带来了另一个全新的功能——ActiveRide功能,就是在升降坐杆未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下,气室会带来一定的避震作用,提供一定的弹性反馈。一旦升降坐杆处于完全升起的状态,那么气室又能提供非常稳定的踩踏平台。一般什么时候会用到ActiveRide功能,当我在那种快速变化的地形,就是在爬坡与下坡快速切换的路段,我就会把升降坐杆稍微下降,既可以让我能更大效率的踩踏,又能带来一定的缓震性。
| 底部的下降痕迹显示在未全部打开状态下,ActiveRide功能大概能提供到10-15mm的缓震空间。
对于全避震车款而言,可能后胆的避震行程会让你忽略到升降坐杆本身带有的缓震功能,但如果将它用于硬尾车型,那它的作用也将最大化,避免你在越野时踩踏的时候被弹飞。
还有一种路况也能发挥出坐杆的缓震功能,就是非常技术性的爬坡。在这种爬坡路段,我喜欢把升降坐杆下降几公分,这样当我站起来摇车后迅速回到坐垫位置时,不会被座垫干扰。同时,在踩踏时,坐杆自带的缓震功能也能减少屁股被弹起的概率,反而会让你的踩踏更加稳定。
对了,新款Reverb AXS还有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电池和控制单元被挪到了坐杆中部的位置。在使用老款的Reverb AXS的使用中,我也从来有那么极限的将后轮压缩到可以打掉电池的位置,但确实有这样的案例发生,所以电池和控制单元的挪位也是避免了一些极端场景的出现。
会不会有人觉得电池朝前放置的位置会比较难看?很遗憾,因为定向卡槽的缘故,控制单元并无法转向到后部,只能朝前一个方向安装。
目前,升降坐杆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更多便宜的机械升降坐杆,以及其他品牌的无线升降坐杆也陆续推出。Rockshox直接取消了机械的升降坐杆,全力拥抱无线升降坐杆,尽管它很贵,但它依旧是目前最能“打”的无线升降坐杆。与套件通用的电池,让它在搭配SRAM自家的电变传动系统时也有更大的优势,这也是其他任何一家竞争对手都无法具备的能力。
目前在高端无线升降坐杆唯一能对Reverb AXS产生冲击的就是Fox Transfer NEO无线升降坐杆了。而在中端市场,KS最新推出的LEV Circuit和Rage Circuit无线升降坐杆也能抢夺一定的市场份额,毕竟是Reverb AXS一半不到的价钱。在控制器以及某些细节的设计上可能会稍逊于Reverb AXS,但毕竟便宜那么多呢。当然,还有更便宜的无线升降坐杆选择,不过那些连升降速度都做不好的,就不用考虑了。
编辑/图片:选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