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而行的戒断反应来了,只能说后劲真大。”
“这路线简直不把Gravel组的选手当人,明年来我一定要换上50c的轮胎。”
“向山而行不止是比赛,更是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真实注脚!”
……


已成功举办两届的“向山而行·丽江山地自行车赛”玉龙雪山站,参赛人数从最初的三百多人增长至五百余人。本站赛事的圆满举办,也标志着从“程海湖生态骑”“泸沽湖文化骑”到“玉龙雪山极限骑”的系列赛事体系初步成型。
作为年度收官之战,今年第二届玉龙雪山站的起终点设在玉龙雪山脚下的阿美泽雪山营地。除了原有的Gravel组、Epic男子组、Epic混合组、Epic大师组之外,今年还新增了“宇宙e-Bike组”,比赛内容愈加丰富。
在自媒体时代,高质量的照片不可或缺。组委会为此安排了8位图片摄影师和5位视频拍摄人员,共拍摄了超过一万张照片。虽然挑选起来眼花缭乱,但传播效果确实出色。




享受每一公里的骑行
作为国内少有的设有Gravel组别的山地赛事,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Gravel组。2.0版的Gravel路线再度升级:第一赛段与第二赛段虽然在距离上与去年相差无几,难度却明显增加。
第一赛段28公里的路线与Epic组相同,在去除了颠簸崎岖的草甸路线后,增加了大量村道土路。对Gravel选手而言,虽然难度不小,但整体骑行感受非常顺畅。原本以为第二赛段会和去年一样,距离更长(两圈共39公里)且难度较低,没想到组委会直接提升了难度——尤其是新增的林道路线,横亘在路线中的乱石,对整车的操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然,组委会在路线设计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比如需扛车通过的水坝,为紧张刺激的比赛增添了不少乐趣。两段Gravel路线虽不长,但环绕在玉龙雪山脚下纳西族古村落间的风景,让每一公里的骑行都成为享受。


正如开篇所言,这路线设置“简直不把Gravel组选手当人”。然而,当两天比赛真正结束时,我们又无比怀念这两个赛段——既刺激又具挑战性,融合了草甸、水塘、古村落、高山与低云的自然美景,令人心驰神往。
今年第三次参赛的车友表示,相较于程海站与泸沽湖站,玉龙雪山站的赛道难度明显更大,对体能和技术的要求更高,作为收官站实至名归。


我需要更宽的轮胎
对于有一定山地车骑行经验的人来说,整体路线仍具挑战。由于是原生态山区路线,路况变化复杂,例如颠簸的碎石路上可能出现松软的沙土路面。要想骑得快,既需要出色的控车能力,也离不开娴熟的山地骑行技巧。
对Epic组选手而言,29英寸XC山地车的宽胎优势明显,尤其是在下坡路段,可以高速碾压而过。而对Gravel选手来说,想要更快,既需技术也需胆量——受限于轮胎宽度,有时必须控制速度、谨慎选线。


我此次参加Gravel组比赛的仍是“老搭档”:Specialized铝合金车架的Crux DSW,搭配Shimano GRX Di2 1×12速电变套件,电池和飞轮是从我的XTR套件中临时调用的。最新款GRX Di2 1×12速套件借鉴了XTR无线电变的设计,例如支持11-51T飞轮的无线后拨与电池设计。42T牙盘搭配11-51T飞轮,即便在高原爬坡也游刃有余。

趁着比赛,我也终于用上了Specialized全新换代的Pathfinder 700×40c轮胎。其胎冠花纹更松散,提升了碎石路上的抓地力,而中心区域仍保持光胎设计,以降低马路滚阻。总体而言,Pathfinder仍属于轻Gravel轮胎,具备良好的高速通行能力;若想获得更强的越野性能,则可搭配Specialized的Tracer或Terra全地形砾石路轮胎。
不过我的Crux DSW最多只能适配47mm宽的轮胎,因此下次参赛我会尽可能换上Tracer 700×45c轮胎,以便在“向山而行”的Gravel路线上更加从容,更好地应对当地原始复杂的路况。如果你也准备参加未来的“向山而行”,建议在车辆允许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更宽的外胎。本次比赛中,一位来自厦门的车友就使用了最新款Checkpoint SL 5,前后避震配合700×55c轮胎,下坡时速度惊人。


最终,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各组别名次如下:
宇宙E-bike组前三名:赵科源、周原、蔡云

Gravel组前三名:Mathew Prichard、潘显骏、刘宣言

Epic男子组:姚浩/蔡德浪、田红昆/白龙、马长福/李杰

Epic混合组:王金富/付桂花、钱存秀/李军玉、朱颖/张佼

Epic大师组:常高泉/陈荣华、曾宽云/段子龙、余成功/张平

“山不向我走来,我自向山而行。”尽管赛事组织和路线设计仍有提升空间,但你会感受到其“精神内核”无比强大,这也是这项赛事持续进步的原因。
向山而行·丽江山地自行车赛,我们明年再见。


编辑:选锦
图片:向山而行丽江山地自行车组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