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的爬坡利器 整体刚性提升的S-Works Aethos 2 初体验

   2025-10-16 12:27


作为一代Aethos的用户,我在思考该如何向大家介绍第二代Aethos。我喜欢Aethos的原因也很简单:它造型简洁,圆管设计更是经典。


之前有人问我Aethos的下一代该如何升级,其实我内心希望它保持原样,保留与一代相同的半外走线和管型设计。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A1B02721.jpg


Aethos 2 加入了消费者普遍期待的全内走线设计,几何设定也变得更加适合大众,不再像Tarmac那样激进。它需要与Tarmac有明显区别,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驭Tarmac那种激进的骑行姿势。实际上,Aethos 2 才是更符合大多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那些在Tarmac上垫了很多垫圈的用户,其实并不能完全享受到真正的气动优势——尽管他们追求的就是那种气动管型,这也是目前自行车销售市场的普遍现象。


会选择Aethos的消费者,要么是追求极致轻量化的用户,要么是对圆管造型有情怀的骑行爱好者。很多人原本以为Aethos不会再更新了,毕竟市场反馈确实不如Tarmac那样畅销,但Specialized(闪电)还是带来了全面升级的第二代,因为Aethos对他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DSC08853.jpg


为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Aethos是闪电研发的技术验证平台。用闪电自己的话说:“它是如此特别。Aethos重塑了我们的造车理念,Crux与Tarmac SL8 皆是它的继任者。”


我很佩服闪电的“造词”能力,这次又带来了一个全新概念——“流态设计”。官方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优化管型,尽可能减少传统意义上的碳纤维“刚性”层。在保证车架刚性的同时,通过管型设计、碳纤维材料的布局与堆叠等技术,实现更轻的重量。


DSC08863.jpg

| 因为要全内走线设定,所以头管上下要做得一样宽了


DSC08867.jpg

| 加入了UDH通用尾勾的设计,如果想要改装单盘13速也没有问题。


DSC08858.jpg

| 和全新车架一起升级的还有Alpinist一体把,刚性比上一代车型搭配的一体把来得更硬了。



不仅是车架,闪电的工程师还重新设计了每一处细节:座管夹头减重9g,碟刹座减重2g,BSA五通嵌件减重6g,UDH尾勾减重2g。因此,采用FACT 12r碳纤维材质的S-Works Aethos 2车架重量被控制在595g。搭配Shimano DA套件的整车为6.05kg,搭配SRAM RED AXS套件的整车则为5.98kg。


Aethos的许多技术升级,都将应用于闪电未来的车型设计中,这也正是它对闪电如此重要的原因。


从外观来看,Aethos 2 似乎与上一代差别不大,唯一能明显区分的,是因全内走线设计而变得上下口径一致、更粗壮的头管,以及UDH通用尾勾的应用。不过,如果你仔细触摸,会发现下管从圆管变成了扁椭圆造型。


20250923-84-M4B09091.jpg


说完管型,再来谈谈这台车内在的变化——几何设定。


闪电为54码及以上的车架增加了约15mm的堆高,降低了约0.5°的头管角度,并降低了约3mm的五通高度。49码车架堆高增加约8mm,52码增加约11mm。


以我常用的54码为例,Aethos 2 变化较大的是头管长度从137mm增至150mm,车架前伸量保持384mm不变,车架堆高从544mm增至559mm,头管角度从73°降至72.5°。但由于前叉偏移量从44mm变为50mm,Trail值(拖曳距)从58mm减至55mm,整体轴距也从978mm加长至992mm。


说人话就是,相同尺码下,Aethos 2 从与Tarmac相似的敏捷取向转向了稳定取向,但更小的Trail值并不会让车头反应变慢,依旧保持了直接的操控感。同时,增加的堆高也让骑行姿势更舒适,即便在完全STS(不加任何垫圈)状态下,你也不必趴得那么激进了。


我目前使用的一代Aethos,在把立下方还保留了5mm垫圈。如果换到Aethos 2,即便完全STS,车头高度仍会高于我之前的设定。在操控依旧精准的同时,我的骑行姿势会更舒适,握下把位的时间也能更长。


20250923-301-2MMJ9733.jpg


我无法具体描述几何变化带来的全部感受,因为在云南澄江的新品体验会上,我试骑的是52码整车。试骑车保留了全部垫圈(35mm),未截管状态下,52码的车头高度更接近我平时公路车的设定。后续闪电将提供54码试骑车,届时我会截管并以STS状态试骑,相信对比会更加明显。


尽管几何有差异,但整车刚性的提升在100公里、累计爬升2000米的试骑路线上感受明显。由于采用了全新的Alpinist一体把和Alpinist碳纤维辐条轮组,整车刚性表现显著提升。


20250923-193-DJI_20250924112822_0503_D_HB.jpg


一方面是因为整车重量轻,另一方面是整体刚性的增强,踩踏发力更加直接。尤其在爬坡路段,当你保持均匀踏频时,整车速度维持得非常好——那对仅重1131g的Alpinist轮组,简直就是爬坡利器。要知道我那台试骑车搭配的是52-36牙盘与11-30飞轮的传统齿比,云南的坡远比江浙沪陡峭,但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没用尽全部齿比,仅在极少数情况下才用到30齿的飞轮。


由于走错路,那天我的试骑总里程达到116公里,爬升2100米。但骑行后的体感并没有以往那么累,也没有腰酸背痛或腿抽筋。更舒适的几何确实需要更长距离、更高爬升的路线才能体现其优势。


Aethos 2 简直就是格兰芬多多日赛的绝佳选择,非常带劲。如果你喜欢爬坡,或者你所在的地形以爬坡为主,它绝对非常适合你。反正我们大多数人并不参加UCI职业赛事,一辆6kg左右的车型,绝对会成为你爬坡路上的得力助手。


20250923-270-M4B09392.jpg

20250923-41-3MMJ5426.jpg

20250923-174-2MMJ9016.jpg

20250923-8-A1B06927.jpg

 

编辑:选锦

图片:Specialized闪电中国

Specialized 闪电 Aethos 2 Aethos S-Works

上一篇:单车月现场邂逅DYC王牌产品 D-绮彩系列、DLC系列全新亮相
下一篇:单车月伙伴SYB兴升阳将携旗下一众高端品牌亮相现场

《骑行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至底部链接联系我们
广告

微信扫一扫了解更多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