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厂巡礼系列 制作世界最轻封闭轮的Citec

   2018-12-13 17:04

说到德国的轮组厂,人们首先想到的几乎必然是Lightweight这一在轮组界傲视群雄的顶级品牌。殊不知在德国的某个地方,还有一个虽然在中国默默无闻,在德国却尽人皆知的有着30年历史的轮组小厂Citec。

从柏林出发,沿着通往西南的传说中的不限速德国高速公路前进,踩足了油门不出半小时便可以到达一个叫做Beelitz的小小镇,在小镇的工业区内仔细找,就可以发现Citec的经济适用型紧凑小厂房,白白的小房子只有顶端边上贴着一个不大的标,并没有常见的广告一般的大招牌。就是这么个小小的地方,初见之时笔者一度难以接受,很难把这个小作坊和笔者在德国听到的好评率100%的Citec联系在一起。

厂房正门,小小的房子和不起眼的标志

公司的创始人,Joachim Paproth博士已经在门口等候了,一段最简单的德式寒暄后,笔者被领到了厂房内部,这才明白厂房为何如此之小——厂房是两层复式结构,一层被清晰地分成了车圈加工和花鼓加工以及编圈三个部分,成品轮组被巧妙设计的轮组架整齐而紧凑地码放在调圈台的边上,二楼空间不大,却集成了碳圈全部的生产工序:底模,碳布,固化。所有的设备被以一种不常见的异常紧凑的布局集成在一起。

进门看到的景象,狭小但是不凌乱,这一片很明显是花鼓加工区,左侧围墙里面是紧凑摆放的机床设备

工厂的员工不多,一双手就可以数过来,每个岗位基本上都只有一个人在工作,Citec的出货量并不大,员工各司其职,整个公司像一个怠速运转的引擎,有序但是工作节奏并不紧绷。

公司负责宣传和销售的Thomas把我领到不大的休息室中,指着墙上的照片开始向我介绍着公司的历史。

墙上的照片,一切从这里开始,左边两位分别是公司两位创始人Moritz Friebel博士和Paproth博士

一切就从墙上这张拍摄于柏林工业大学的照片开始,1986年公司的两位创始人Friebel和Paproth都还是大学时期年轻气盛的业余车手,和另外两位小伙伴准备参加一场团队计时赛。而在当时,UCI刚刚针对公路车用的封闭轮作出了新的规定,传统的辐条上外附整流罩的封闭轮被禁止使用在公路赛上,只有没有辐条设计,完全依靠板型本身做承重件的设计被允许继续使用。受困于此的两位未来的工程师决定自起炉灶自行设计,图中的标有二人名字的后轮即是他们的处女作,两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制作各式轮组。可能正是因为当年这封闭轮的历史,导致现如今高端产品年出货量仅千余的小规模厂家Citec仍然将封闭轮作为自己的当家产品。

产品我们暂且不表,单说Citec的发迹。二人自此决定将轮组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发展下去,并于1988年成立了第一家公司,1994年凭借着创新的12辐条设计和现如今已遍地都是的所谓power block技术(大鼓耳设计、辐条通过螺纹和花鼓连接),公司一举建立了在德国人心目中的良心轮组的形象。1997年,公司正式更名为Citec,变成了笔者近十年德国生活中、赛场上无数次见到,也在朋友圈里无数次听到好评的神秘品牌。

Citec在技术上和同样来自于德国的保时捷911跑车很相似,用的都是很原始的基础设计,911拥有理论上并不最优的后置后驱布局,而Citec至今都只是用铝合金轮框配以碳纤外壳、金属刹车边和开口胎的基本设计。但是二者却都以多年演变而来的黑科技维持着产品强大的战斗力。Citec最新款的8000 Ultra封闭轮也是传统的铝框设计,但是却有着极端的轻量化,目前仍是世界最轻的封闭轮,连德国同胞Lightweight的全碳封闭轮也被斩于马下。

世界最轻封闭轮——8000 Ultra,竟然是铝框轮组,管胎版仅重725g

另外一个减重秘诀是辐条数。Citec的公路轮组一个重要识别特征是少到极限的辐条数数量。一对Citec Aero 3000 S 前轮只有14根辐条,后轮则只有16根,人车限重却有100公斤,选配的18/24版本更可以把这个上限提升到110公斤,本以为这对1390g的不含一点点碳纤维的综合轮卖点就是轻,从我那常年征战德国高组别赛事的朋友口中听到的评价却是“硬”!

秘密来自于Citec独特的辐条安装模式:辐条的两头,无论是花鼓端还是轮圈都是螺纹。减掉了不必要的重量的同时反而获得了更高的张力。

另一个重要的技术是所谓的“Concave”设计,在轮圈侧剖面的内部,圈的顶端设计了一个反向的弧面,这个弧面巧妙地将辐条给轮圈的拉力转化为张力,大幅度提升了轮圈的结构强度,从而允许如此少的辐条就支撑柱了整个轮子的强度。

Citec的Concave设计(左)以及特殊的“Y型轮圈”设计(右)

整齐码放的各款轮圈挤压件,下一步是在机器上滚压成型。圈体内部的弧形结构清晰可辨

如前所述,所有的轮圈都是由铝框制成,碳纤维轮组则在铝框上再粘接一层碳纤维做成不同的框高。这样的设计给轮组带来了耐用性和轻量的双重优势。而在现如今的竞赛轮中开口加铝框的配置已经很罕见了,在高烈度高保障程度的职业赛中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在偏重耐久度和全天候能力的极限耐力赛事中——例如短短一周就要跑完3000英里赛程的RAAM——就不缺乏Citec的忠诚粉丝了。也是同样的原因,厌烦了天天更换训练轮和碳纤维比赛轮还有刹车块的业余车手也更倾向于使用这样的轮组。

“另一个主打开口胎的原因,”Paproth博士说,“是因为开口胎滚阻更小。”——这在现如今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然而在管胎称霸赛场的那个年代坚持使用开口胎,则充分说明了Paproth的远见。

轮圈的外形也颇具特色,在所谓的“胖圈”大行其道的今天,Citec并没有一股脑地采用U型圈体的设计,为了尽可能不使铝合金圈体的轮组过重,在框高50mm的介于空气动力和轻量化之间的中立区域,Citec提供了不同的框体供客户选择:新的8000 CX系列侧重空气动力优势,提供了53mm、63mm和80mm三种U型圈体,其中53mm的版本重量为1530g,而之前早已名声在外的6000CX系列轮组则使用了一种独特的Y字形圈体,在较宽的铝框本体上粘接第二层窄一些的碳纤维圈体,结果是这对47mm框高的传统开口轮组重量只有1460g,管胎版则只有1390g。这对6000CX曾随着某德国职业队征战中国的赛事,也是Citec和这个东方大国的第一次会面。

模具中的8000CX圈体,典型的U型圈

老师傅手中的6000CX圈体,正在从刹车边上初步剥离多余的碳纤预浸布,可以看到独特的两段式框体

Citec规模虽小,但是几乎所有零件都是自行生产,唯一的OEM零件就是花鼓了。即使是花鼓也并不是所有零件都来自于Citec的合作对象DT Swiss:一台改装的四轴CNC多快好省地完成了一般五轴CNC的工作——花鼓轴心的加工,鼓耳则从花鼓上分离了出来独立制作,并且带来了花鼓可定制的分色设计的附加好处。只有塔基部分和轴承来自于花鼓生产商。

轮组的总成也体现了两位工程师独特的创造力,二人甚至自己设计了一台专用的辐条机器,机器会完成从辐条两端的螺纹准备到正反向辐条帽的分拣工作,机器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Cinderella”(灰姑娘)。

Paproth坦言Citec并不会迅速成长为一个大型的国际知名轮组品牌,但是依然会努力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尽早扩张到国外。可能正是规模上的限制导致Citec只能赞助一些本地的洲际或洲际职业队,以及一些特殊赛事的运动员,以致于国人几乎见不到相关的报道,加上大部分国内的车友骑行强度与欧洲自行车运动核心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高耐用度性能轮组的刚性需求还不是很高,以致Citec这一类极具特色的轮组还未进入中国市场。然而30年小厂坚持自己的路线,不为各种潮流所动,潜心做自己的小众产品,这样的精神确实值得每一个企业学习。

文图:张晓寒、Citec

责任编辑:袁珑浩

德国 工厂 碳纤轮组 轮组 公路车 lightweight citec 公路轮组

上一篇:拒绝低调! 10色2019 Lightweight URGESTALT车架活力上新
下一篇:Team SKY队版Pinarello绝唱?

《骑行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至底部链接联系我们
广告

微信扫一扫了解更多

二维码